今年的全国二会,人工智能与医药行业的深度融合成为热议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以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指出,医药工业应抓住AI迅猛发展的机遇,从系统布局、科技支撑、转化应用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全国二会,人工智能与医药行业的深度融合成为热议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以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指出,医药工业应抓住AI迅猛发展的机遇,从系统布局、科技支撑、转化应用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医药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期间,认识康复CEO万马博士再度接受了《中国新闻报》二会专刊的专访,深入探讨了AI技术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与前景。他还分享了公司在AI+医药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他强调,认识康复将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助力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升级,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贡献力量。该文刊登于《中国新闻》2025年3月10日二会专题报道版面。
全文刊登如下:
在医疗行业,药物研发一直是推动医学进步和改善人类健康的关键环节。然而,传统药物研发过程漫长而艰辛,面临着时间、成本和成功率等诸多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I 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效运用,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发掘痛点 开启药物研发加速通道
而艰辛的马拉松——从靶点发现到药物上市,平均耗时10至15年,耗资超10亿美元,而成功率仅10%-15%。高昂的成本、漫长的周期与极低的成功率,成为制约医药创新的“三座大山”。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行业打开了新格局。通过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知识图谱等技术,能够加速靶点筛选、分子设计、临床试验优化等关键环节。据麦肯锡研究显示,AI可将药物发现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1/3。成本降低至 1/10。更深远的意义在于,AI不仅提升效率,更通过数据挖掘揭示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潜在规律,例如复杂疾病的分子机制或罕见不良反应的早期信号。从政策层面上看,中国正全力推进“AI+医疗”融合。202 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明确将“智能药物研发”“智能临床试验辅助”等纳入重点方向。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地方性行动计划,支持AI在难成药靶点、罕见病等领域的突破。
成立于2014年2月的认识科技集团(以下简称“认识康复”)进入医疗人工智能领域12年,其以AI 诊后随访为起点,构建了覆盖“ 数据采集—分析—决策”的全链路能力。其核心产品 AI虚拟医生系统已服务数百家三甲医院,累计触达上亿患者。近年来,集团将这一能力延伸至制药领域,推出上市后临床研究平台(AI PMS Center),成为连接药企、医院与患者的智能化枢纽。
“AI 是医药产业首个可规模化、产业化的技术革命,它不仅关乎效率,更关乎国家安全与人民健康。”认识康复 CEO万马强调。
破解“勒紧裤腰带搞研发”——数据是关键
新药研发的困境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经济难题。传统模式中,药企依赖随机对照试验(RCTs)验证疗效,但RCTs样本量有限、人群同质化高,难以反映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所以认识康复把目光转向上市后再评价(PMS)。“我们的定位是在完成上市后的快速药物审批后,投入大规模使用中时,通过这套 AI 技术平台,帮助药企找到更多在真实实践环境中能利用的临床证据。”万马介绍道。相较于 RCTs,PMS 能提供现实世界人群中的临床实践效果,包括更多元化的患者群体、更加现实的临床实践。同时还有多种干预疗法的比较证据,还可衡量长期的临床收益和罕见副作用等。而上市后再评价(PMS)虽能补充现实数据,却因人力成本高昂、数据分散等问题难以规模化。
认识康复的AI PMS Center直击这一痛点。平台通过整合六大真实世界数据(RWD)来源——电子病历、医保数据库、患者随访等,构建动态数据池。例如,在上海仁济医院的实践中,AI系统一年内完成1.2万例术后随访,发现4489个异常指标,其中75% 泌尿科患者存在康复风险,为药企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国家层面也十分重视医疗数据的建设和运用。2023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医疗数据资源池,涵盖3.5亿份标准化电子病历、8000万组基因组数据。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特别强调,要建立医疗数据分级分类授权机制,这为 AI 技术在药物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扫清障碍。数据的价值革新体现在多个方面。“规模突破” 是其一,AI 可将临床样本从千例级扩展至数十万例,覆盖不同地域、族群,显著提升数据代表性;同时采集效率大幅提升,传统人工随访需医生逐一致电,而AI通过语音交互、智能量表自动采集数据,效率提升 50% 以上;此外还能实现深度洞察,结合医学知识图谱与本体推理引擎,AI 能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的隐藏关联。数据安全与合规性是另一核心优势。AI PMS Center 采用本地化部署模式,数据全程留存医院内网,符合《临床试验电子数据采集技术指导原则》要求。同时,平台支持 ALCOA+数据质量标准(可归因、易读、原始、准确等),确保研究结果可通过国际期刊审核,助力中国药企参与全球竞争。
“AI 让药企从‘闭门造车’转向‘开门见山’。”万马表示,“我们帮助某药企在三个月内完成10 万例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发现其降糖药对老年患者的疗效差异,进而推动适应症拓展。
AI 介入 :多维优势重塑医药生态
在万马看来,AI的介入,在应用层面实现了医生(医院)、药企、患者的三方共赢。在医 生端,AI 替代 80% 的重复工作(如数据录入、随访提醒),生成结构化报告。上海瑞金医院骨科通过平台将患者入组效率提升 200%,医生科研参与度提高三倍。在药企端,平 台提供从患者招募到风险预警的全周期服务,某抗肿瘤药企借助 AI筛选出5%的高危人群,将临床试验脱落率控制在 5% 以内,节约成本超千万元人民币。在患者端,智能语音助手支持方言交互,覆盖欠发达地区。系统还可通过 ePRO(电子患者报告结局)实时监测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获得个性化用药指导。“个体化用药就是实现药物治疗的‘私人定制’,充分考虑导致药物差异反映的因素,结合病人的病情及实际经验,选择个体适应的药物种类及剂量,提高药物疗效,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节约药物资源。”万马说,“同时,药品上市以后,药企会出于获得新适应症、减少不良反应等目的开展研究,这也是保证药品持续发展的方法。这些数据也可以为药企所用,从而进行有效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推动药物研发和创新,让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让他们成为‘超级医生’。”万马总结道。“当医生从琐碎工作中解放,药企从数据孤岛中突围,患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中国医药创新的飞轮才能真正转动。”
2025年,全球医疗AI市场预计突破2000亿美元,而中国将成为增长极。认识康复的AI PMS Center已进入日本、英国市场,其跨语言、跨标准的数据处理能力获国际认可。“我们的使命是打造医、药、患、企、研五位一体的生态平台,让中国智慧成为全球医疗创新的引擎。”正如创始人万马所言,这家诞生于苏州工业园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将中国式创新范式输出到世界舞台。
站在人类健康共同体的维度,智能技术正在消弭医疗资源的地域鸿沟。在AI与数据的双轮驱动下,中国制药正从“跟随者”向“领跑者”蜕变。未来,随着更多真实世界证据的积累,中国的医疗水平、药物创新能力有望大幅提升——而这,正是认识康复与千行百业共同书写的“健康中国”新篇章。